返回首页   展会追踪

承上启下 多元创新 | 第 30 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海宁 2025)盛大启幕

9月25日

9月24日,第30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海宁 2025)在潮城海宁启幕。大会以“承上启下,多元创新——展望全球化纤工业未来发展”为主题,聚焦科技创新、绿色可持续、循环经济、智能化数字化等行业新动态、新趋势,解析当前行业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潜在机遇,同期启动“恒逸·中国纤维科技发展趋势”研究,为推动全球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凝共识、聚动能、明方向、绘蓝图。

本次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国际交流中心、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海宁市经编行业协会、海宁市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承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副处长吴桐,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陈新伟;中共海宁市委书记徐明良;欧洲人造纤维协会理事长Frédéric Van Houte,日本化学纤维协会理事大松泽 明宏,韩国化纤协会副会长金振圭,韩国纺织行业碳中和中心秘书长郑昌勳,泰国人造纤维工业协会名誉主席Mayuree Didpakdeechol,中国台湾人纤公会理事长王贵贤,以及来自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及相关部门和专业协会,海宁市经信、发改、商务、科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国内外相关院校和研究院所的专家及媒体代表近400人参会。


图 | 陈新伟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陈新伟主持大会开幕式。

立足优势 顺应趋势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全球纺织品需求衰退,纺织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化纤工业作为纺织产业链的重要支撑及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从源头创新、引领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使命。


图 | 端小平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在致辞时表示,过去5年,我国纺织化纤工业坚持走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发展道路,成效显著:行业规模增长,化纤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超80%,纤维产品应用领域持续拓展;产业结构优化,常规纤维品质不断提升,差异化、功能化产品不断涌现,高性能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可降解纤维等纤维品种不断丰富;创新体系持续完善,“中心企业+外围企业”的新型产业结构共同铸就了层次丰富、结构稳固的产业矩阵,助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价值。

展望未来,端小平建议行业把握四大趋势:一是聚焦高端化与价值提升,更加注重多功能性、高端化纤维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二是推进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丰富废旧纺织品高值化技术路径,扩大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原液着色化学纤维等绿色纤维供给;三是加速智能化与数字化转型,借力AI驱动科研——产业化与生产管理升级;四是深化跨界融合与开放合作,与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未来空中交通、医疗健康等领域的跨界协同、链式创新将成为新常态,从而进一步培育行业竞争新优势、发展新动能。


图 | 徐明良

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化纤产业基地和时尚产业高地,海宁纺织服装产业正向千亿目标奋进。其中,化纤产业呈现出企业多元化发展、产业链紧密协同、绿色创新引领潮流三大特点。中共海宁市委书记徐明良在致辞时表示,海宁既有恒逸、海利得等行业龙头企业,也有金彩新材料等“专精特新”企业,与本地皮革时装、经编、家纺、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深度融合。消费市场的时尚趋势能快速反馈,驱动新材料开发,构建清洁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形成从“一根丝”到“一件衣”的蝶变。


图 | 章如强

在招商推介环节,海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章如强也谈到,当前,海宁正在构建两个1000亿级产业集群——光伏新能源与时尚产业;四个500亿级产业集群——泛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与储能;一个100亿级产业集群——生命健康。其中,时尚产业由皮革、经编、家纺、服装等产业组成,皮革服装产量占全国55%以上,经编产量占全国近20%,家纺产量居全国首位;专门成立时尚产业中心,通过产业链的延伸、线上线下的融合推进传统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升级。

未来,海宁将依托两大产业发展主引擎、主平台——海宁经济开发区、海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奋力谱写发展新篇章。

迎难而上 韧性成长

全球经济形势与经贸等环境变化,深刻影响着化纤产业的发展轨迹。


图 | 王远鸿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原副主任王远鸿在“2025 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中指出,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迎难而上、稳中向好。各地区各部门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有效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生产需求稳定增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新动能成长壮大。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美临时关税协议的达成,是 “以斗争求合作” 的成功典范,是全球贸易秩序重建的关键一步。中国通过坚持WTO规则、实施精准反制、筑牢战略底线,既维护了自身利益,也为世界提供了“对话而非对抗”的解决方案。

展望全年,在政策加力、改革发力、开放助力、转型给力等多力协同作用下,国内经济将延续稳中有进态势,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5.0%左右预期增长目标可以实现。

这也为化纤产业稳定运行提供相关支撑,从长期来看,化纤产业发展潜力及发展韧性可期。

深耕科技 点亮科普科幻

材料进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现代文明发展进程。作为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纤维的科技进步,一直在以创新之光点亮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会上,“恒逸·中国纤维科技发展趋势”正式启动。该研究工作将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联合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浙江恒逸集团共同开展。


图 | 朱美芳

关于“恒逸・中国纤维科技发展趋势” 启动的必要性,中国科学院院士、先进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从 “化纤是什么、经历了什么、未来能做什么” 三方面深入解读。她指出,化纤不只是纺织产业的重要原材料,更是新材料的重要组成,关系全产业链发展,属全球高技术竞争关键领域。政策层面,国家 “十三五”“十四五” 已重点布局化纤材料研发,“十五五” 临近,相关支持与布局有望进一步加强。

朱美芳强调,当前中国纤维科技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搭建校企、科企精准合作平台,强化行业技术交流与资源整合,对引领行业技术迭代非常重要。对于纤维科技未来发展,她提出聚焦 “三科”:以科技为核心夯实技术创新根基,以科普为桥梁让公众读懂纤维科技价值,以科幻为引擎激发突破技术边界的探索力,三者联动推动纤维材料产业创新发展。

主动作为 践行绿色转型

绿色低碳是全球化纤产业转型的核心方向之一,参会各国代表都在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探索其差异化可持续发展路径。


图 | Frédéric VAN HOUTE

欧洲人造纤维协会理事长Frédéric VAN HOUTE介绍,欧洲始终保持其作为特种纤维生产商的独特地位,并日益聚焦于产业端与消费端双轨并进的绿色发展。欧洲人造纤维产业依托《工业排放指令》等政策,积极推进减排,还通过余热回收等技术降低能耗,贯彻废弃物管理5R原则,发展生物基纤维,并依托碳排放交易体系等持续减碳。


图 | 大松泽 昭宏

“对于日本化学纤维产业而言,实现‘纺织品到纺织品’的循环利用是构建循环经济的关键方向。但技术开发与体系构建仍面临诸多挑战。”日本化学纤维协会理事大松泽 昭宏表示,日本政府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政策。协会将PET回收系统、“纺织品到纺织品”回收系统、生物基化学纤维等作为发展重点。他强调,分享最新政策、统一可行法规、推动资源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等国际标准,对亚洲及全球纺织业循环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图 | 郑昌勳

韩国近年来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的脱钩趋势日益显著,低碳经济基础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韩国纺织行业碳中和中心秘书长郑昌勳认为,当前,温室气体监管正超越企业边界,逐步向产品层级碳责任延伸,下一步韩国纺织业将凭借创新技术与跨行业协作,建立“产业供应链碳伙伴关系”,实现供应链中相互关联的企业之间碳排放数据的高效共享与共同减排,开创通往可持续未来的道路。


图 | Mayuree Didpakdeechol

创新和标准化是提升泰国化纤产业竞争力的引擎。泰国人造纤维工业协会名誉主席Mayuree Didpakdeechol介绍,泰国人造纤维产业积极对标ISO、GRI、OEKO-TEX、海格指数、全球回收标准(GRS)等国际标准和认证,构建可信的可追溯供应链,满足品牌商采购要求。再生技术、生物基纤维、区块链溯源及绿色制造是泰国投资的重点领域。此外,泰国凭借广泛的自贸协定覆盖与ESG领导力强化品牌合作体系,以构建独特的战略优势。


图 | 王松林

“纤维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浙江恒逸石化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王松林表示。他从四方面分享了恒逸绿色发展实践。一是废旧纺织品的循环再生。二是制备FDCA+PEF生物基材料。三是研发PTT、纤维级聚酯(Petale)可生物降解材料。四是优化生产工艺过程,研发推广钛系催化剂、锦纶直纺、原液着色等技术。

高端访谈 智启未来

在高端访谈环节,主持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与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主任张传雄、桐昆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圣军、巴马格中国区总裁侯晓光、华为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总监祝晓庆,围绕化纤产业创新趋势及畅想、未来产业融合路径及AI技术赋能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多方视角交织,为访谈注入深度与广度,传递出“严控低水平产能扩张、全速推进科技创新、多方协作共赢”的积极导向,勾勒出化纤产业“服务未来需求、引领产业变革、共享发展成果”的美好愿景。


“以AI赋能提质增效,以拥抱新经济开拓新局,以科技创新迭代产品,以绿色实践守护资源环境,纤维产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好。”这是所有访谈嘉宾的共识,也是业界同仁的共同期许。

(来源: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纺织导报网站版权及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导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导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也无法保证其内容之准确性或可靠性。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4463638转8850 电子邮箱:info@texleader.com.cn

纺织导报官方微信

intertext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