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
在全球纺织产业加速绿色化、智能化变革,国内水刺非织造布行业面临“技术革新与绿色转型共振、国内升级与国际博弈交织”的关键阶段,9月17日,以“数实融合 绿色发展”为主题的2025中产协水刺非织造布分会年会暨全国第二十九次水刺非织造布生产技术与应用交流会在河南新乡顺利召开。
会议由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指导,中产协水刺非织造布分会、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公司主办,生物基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新乡市(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中原分院支持。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国际贸易办公室主任赵明霞;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桂梅、副会长季建兵,中产协副会长、水刺非织造布分会会长、杭州路先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芸,中产协副会长、河南省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光山白鲨针布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永钢等行业协会代表;河南省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景书,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刘文君等领导嘉宾;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姜俊华,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副总经理、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于捍江以及分会副会长、理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家代表参会。
会议由中产协副秘书长、水刺非织造布分会秘书长孙蓓蓓主持。
锚定方向
王景书致辞介绍,新乡,是底蕴深厚的“牧野之乡”,更是产业蓬勃的“豫北明珠”。新乡经开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绿色园区,也是新乡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的核心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服务业“2+1”主导产业体系,并积累了四大优势:一是得天独厚的“交通物流枢纽”;二是坚实雄厚的“新乡制造腹地”;三是精准高效的“综合服务能力”;四是真心诚意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姜俊华致辞表示,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形成了以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为科技支撑,以纤维新材料、化纤装备制造与工程服务、纺织新材料、纺织化工与生物技术、标准检测与技术服务等五大板块为业务主体,科研、产业协同共进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公司依托生物基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纤维基复合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围绕产业链深度布局。未来,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将切实扛起中央企业的使命和责任,助力纺织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李陵申致辞表示,随着国家促消费、稳增长等宏观政策的持续发力,纺织行业正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在重压之下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就推动水刺行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李陵申提出四点关键建议:以科技创新筑牢发展根基,锻造核心竞争力;以数智转型激活增长动能,重塑产业新优势;以绿色低碳践行社会责任,开拓发展新空间;以理性竞争构建健康生态,凝聚行业向心力。李陵申表示,希望水刺非织造布分会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当好党中央战略部署的践行者、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者、行业改革转型的先行者,引领全行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明确路径
张芸作分会工作报告,深入剖析当前水刺非织造布行业发展态势,并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当前,水刺非织造布行业正处于“技术革新与绿色转型共振、国内升级与国际博弈交织”的关键发展阶段,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增长动能强劲,产能结构差异化;营收利润双增,盈利水平仍处低位;集约化特征显著,新兴区域快速崛起;全球竞争力稳固,国际博弈挑战犹存;结构性增长凸显,新赛道持续涌现。2024年,水刺非织造布分会围绕行业发展核心需求,以“强基、赋能、筑标、聚智、增效”五大行动为抓手,推动行业发展。2025年,分会将围绕“促创新、强绿色、提话语权、拓国际市场” 四大方向,聚焦新赛道,推动协同创新;构建低碳链,增强可持续韧性;强化数据力,提升行业话语权;拓展国际圈,服务出海布局。结合前期调研与实践,分会提出四点建议:减少低价内卷,以精细化管理提升盈利水平;加大研发投入,以数智赋能突破发展瓶颈;推进绿色转型,以可持续发展抢占市场先机;强化人才建设,以高素质团队支撑行业升级。
会上,李桂梅作《2025:中国非织造布行业的挑战与未来》主题报告,探讨了中国非织造布行业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之路。介绍了非织造布绿色可持续发展研究、“可生物降解”和“可冲散”认证、五星环境工厂评价、发布《2025中国湿巾·柔巾行业趋势洞察》、绿色发展标准等促进行业绿色发展的相关工作。李桂梅表示,当前全球对非织造布的需求恢复增长,行业盈利持续承压,出口逆势增长彰显行业韧性,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同时行业也面临供需结构性失衡、行业内卷式竞争、关税冲击、国际竞争等挑战。未来,行业要坚持长期主义,顺应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在重点领域谋篇布局,推动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加快绿色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企业,推动行业的高端化发展,同时,企业也需要加强行业自律,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赵明霞作《我国纺织行业外贸形势及应对建议》主题报告,介绍了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及供应链布局特点,我国纺织行业对外贸易现状、外贸发展影响因素及趋势,并提出发展方向。我国纺织品服装外贸2025年出口承压,但呈现良好韧性,处于波动调整期,出口重心向产业链中上游转移,发达国家市场仍占有重要地位,对外投资稳步推进。我国纺织行业外贸发展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抑制需求增长;关税水平总体趋于升高;贸易摩擦趋于增多;国际供应链采购及生产布局更趋多元化。对于未来发展,赵明霞建议,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深化纺织行业外贸转型升级;内外协同推进国际化布局。
行业聚焦
东华大学教授靳向煜分享《医卫用棉纤维脱漂对水刺布制备及性能的影响》,介绍了天然棉花概况,天然棉花的加工及分类,脱脂棉的工艺技术研究。具体介绍了原棉、精梳棉、漂白棉的特点,机采棉、人工采棉的品质对比,试样原棉纤维及脱漂后形貌,H₂O₂、NaClO 等不同漂白方案的对比分析,原棉纤维进行脱漂工艺处理的技术路线,汽蒸法、低温精练酶一浴煮漂工艺等,通过实验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公司副总经理于顺平以《绿纤引领 新质生活》为题作报告,对莱赛尔纤维市场及绿纤®莱赛尔纤维产品进行了介绍。中纺院绿色纤维股份公司专注研发、生产和销售LYOCELL纤维,拥有LYOCELL全自主知识产权,年产能11万吨,是行业内高品质、差异化莱赛尔纤维供应商。绿纤®莱赛尔纤维拥有多系列产品,包括纺纱领域的希赛尔、无纺领域的卫赛尔、功能系列洁赛尔、零碳可持续系列绿纤竹,其中卫赛尔具有绿、纯、柔三大特点:采用闭环工艺、溶剂可回收、原料可持续、生产过程节能、纤维可自然降解;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含量高达99.9%,生产过程中去除金属离子,无化学残留,产品无异味;表面光滑、触感细腻、强力适中,具有原纤化特点,接触皮肤时更加柔软、亲肤。
中原工学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系主任、教授李霞作《水刺非织造材料的价值重构与高质量发展路径》主题报告,介绍了水刺非织造设备发展趋势,水刺非织造技术发展过程及水刺非织造技术的新发展、新应用。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水刺非织造技术在纤维材料、工艺组合和功能后整理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包括超细纤维开纤技术、复合工艺创新以及功能后整理。水刺非织造材料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正从传统的一次性湿巾领域走向医疗、过滤、新能源、汽车等高附加值市场。
扬州协创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汪凤杰介绍了“无纺布生产线智能制造MES系统”。MES是对整个车间制造过程的优化,而不是单一地解决某个生产瓶颈;MES需要与计划层和控制层进行信息交互,通过企业的连续信息流来实现企业信息全集成;MES必须提供实时收集生产过程中数据的功能,并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处理。MES系统功能包括车间实时大屏、设备实时状态监控、成本一键核算、订单管理、排产管理、领料管理、生产管理、产品追溯、质检管理、仓库管理、设备管理、称重打包等模块。
凯米拉化学研究(上海)有限公司亚太创新中心无纺布项目经理周喆宇作“提质增效——以创新方案赋能水刺无纺布工艺”主题报告。介绍了凯米拉水处理的卓越解决方案以及水刺无纺布专用微生物控制方案。凯米拉通过在水处理领域超过105年的深厚积累,为水刺工艺专门设计的化学品解决方案,可以显著提高水处理效率,保障产品洁净度与安全性。凯米拉拥有适用于多种应用的高性能聚合物化学品、领先的防水防油阻隔技术以及工艺化学品及抗菌剂。
厦门当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单磊作“闪蒸法非织造材料水刺成型工艺探索”主题报告。当盛新材专注于闪蒸法非织造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在中国率先掌握闪蒸纺丝技术、装备和工艺,并实现商业化量产,打破单一供应格局,实现我国闪蒸材料产业从零到一的突破。当盛新材目前已在小线成功试制出闪蒸法高密度聚乙烯纤维水刺成型非织造布,采用独家预铺网技术,远超传统闪蒸法纤维铺网的交联度和均匀度(克重最低可做到30gsm)。当盛闪蒸水刺产品具有强度高,手感柔软,触感舒适,高过滤效率,低通气阻力,高洁净,连续长纤不易落絮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过滤材料、医疗防护、工业擦拭、保温填充等领域。
郑纺机非织造布工程事业部副总经理翟江波介绍了“高速智能水刺非织造布生产线”,包括水刺非织造布生产设备、自动包装线、物流和仓储管理系统和智慧工厂。高速智能水刺非织造布生产线可减少用工人数,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二次污染;节能运行模式,监测仪表参与调整,生产成本先知先觉;远程运维和手机端数据推送,实现生产优化和数据升值。
(来源: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4463638转8850 电子邮箱:info@texleader.com.cn
纺织导报官方微信
© 2025 《纺织导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9259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125号
Powered by Seek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