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
近日,Uster Technologies(乌斯特技术公司)组织技术讨论会,同来自Rieter(立达)、Säntis Textiles、Otto Yarns和TVU等领先纺织企业的专家,共同探讨当前再生纤维纺纱所面临的挑战,交流工艺优化、数据管理和设备自动化的重要作用,并对纺纱行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Uster Technologies纺纱厂管理解决方案业务副总裁Stratos Fragkotsinos主持讨论
先进的设备是工程设计团队顺利优化工艺并推动创新的核心要素之一。Otto Yarns首席执行官Andreas Merkel表示,为开发独特的产品,Otto Yarns针对不同的生产需求,自行研发定制化加工设备。例如其“纺纱-针织”一体化系统,将纺纱与针织工序集成为连续化生产流程。
再生纱线与原生纤维纱线生产的技术要求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技术标准的制定十分重要。Säntis Textiles的所有者Stefan Hutter指出,行业亟需制定针对再生纤维的新标准,并主张乌斯特在此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最终还需要通过紧密的行业协作,才能成功整合先进的生产设备、新制定的质量标准以及精确的质量控制系统。
再生纱线的生产可基于现有纺纱技术,通过调整现有纺纱系统或引入新工序来实现。立达纺织技术与工艺分析主管Michael Will表示,纺纱厂必须回归基本任务,重新学习如何纺纱。由于再生纤维性能的不稳定性,这种重新学习的过程至关重要,且需要配合大量测试与数据收集 —— 包括测量关键参数、验证工艺变更,以及通过迭代质量控制确保一致性。
在再生材料的回收过程中,人工智能在归类、分离和清洗等上游关键工序中的识别与优化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可以提升回收效率。同时,其在产品可追溯性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可确保产品可靠性,并构建全供应链认证体系。TVU销售和采购经理Thomas Franz指出,对于染色等下游工序,可靠的认证体系必不可少。
(来源:乌斯特技术(中国)有限公司,本刊编辑部整理)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4463638转8850 电子邮箱:info@texleader.com.cn
纺织导报官方微信
© 2025 《纺织导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9259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125号
Powered by Seek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