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科技资讯

织造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实践(一)——研发设计

7月21日

作为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关键,织造产品研发设计深度融合技术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与生态价值。伴随3D设计、数字人、元宇宙、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等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针梭织产品开发可以更加精准地响应新消费需求与生活方式变迁。

一方面,织物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广泛应用,并逐步实现了对面料色彩、结构、花型等元素的智能化设计与管理,大大提升了色纺、色织、大提花等针梭织面料的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另一方面,随着界面交互、云计算、大数据、图像处理、虚拟展示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的融合应用,产品开发的高端化和定制化服务快速发展。

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巴贝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从丝织、色织和大提花织造角度,依托面料、成衣3D模拟设计技术,建设了面料数据库/图书馆/3D虚拟展厅,实现花型自动检索、花型效果仿真、智能设计等功能,并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织物花型编码方法,提高花型存储、检索和重用的效率,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技术对设计风格进行自动抽取,实现了高档机织物的智能设计。

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东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完成的“纺织面料颜色数字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通过对色织面料的精准测配色、面料结构的CAD高仿真、面料及颜色的影像化与影像检索、数字化色织面料云平台及跨区域在线传输等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与应用,实现了对面料颜色的高效精准管控及数字化传输交流,解决了传统人工配色周期长、跨国颜色传输一致性等行业难题,大幅提升了样品的一次配色准确率,缩短了花色面料开发周期,提高了面料开发的个性化、时尚化与快速反应水平。


图1 大货实物样品与CAD电子样品对比

上海青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针对户外运动用单/双面和提花圆机针织羊毛产品的开发,自主研发了虚拟织布机系统NAO,通过设计织针的运行轨迹,生成面料的织物组织结构图,并建立面料线圈结构和成圈机件配置的对应关系,利用每秒至少100种的人工智能自动化织布工艺模拟,设计出变化无穷的面料结构,高效地协同面料工程师开发新型结构针织产品,同时结合最终面料及成衣效果的虚拟展示,满足行业产品开发多样化创意设计和可行性验证需求。


图 2 青甲科技虚拟织布机系统NAO

更多内容,请关注纺织导报2025年第4期《织造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实践》一文。

纺织导报网站版权及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导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导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也无法保证其内容之准确性或可靠性。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4463638转8850 电子邮箱:info@texleader.com.cn

纺织导报官方微信

intertext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