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行业新闻

以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铸就“化纤强国”

2017年7月13日

—— 中国化纤科技大会(海安2017)聚焦化纤发展新动能

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前沿新材料则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培育和发展纤维新材料,对促进化纤工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有效集聚创新资源,增强核心技术供给,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携手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海安人民政府于6月20 — 21日在江苏海安联合召开了以“新技术、新材料、新动能 —— 打造‘十三五’化纤强国”为主题的中国化纤科技大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王天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俞建勇,南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海安县县委书记陆卫东等出席会议。本次大会内容丰富、科技性强,吸引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及企业技术人员等的广泛参与。


会议现场

关键词一:新材料革命

未来纤维行业的科技创新方向在何处?我国纤维材料产业如何在国际竞争中打造核心竞争力?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对此进行了高屋建瓴的解读,从发达国家的纤维产业革命延伸至我国纤维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创新路径。

端小平表示,近年来,我国化纤行业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比如在先进基础纤维新材料方面,功能性纺织新材料整体技术进步显著,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核心技术取得新进展;在关键战略性纤维新材料领域,产业布局不断优化,高性能纤维所有品种稳步发展,品种齐全,产能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前沿纤维新材料品种逐渐扩展,以相变储能粘胶智能纤维、光致变色再生纤维素纤维、蓄热聚丙烯腈功能保暖纤维和模拟人体器官用中空纤维等为代表的智能仿生纤维逐渐起步,静电纺纳米纤维等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均有所突破。

与此同时,以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改变研究模式,在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新技术对旧材料的再开发(新功能)、再应用(新用途),以及新构思再造旧材料新价值等方面取得了不俗进展。比如美国开展了“智能纺织计划”;德国纺织产业凭借完备的创新体系,列出了未来发展的三大目标,涉及循环经济、以客户为中心的柔性价值链、新型纺织纤维材料等方向;日本进一步强化在高技术纤维和高端纺织服装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

总体而言,发达国家的纤维产业革命可概括为:产业链和产学研;大企业、大公司;国家战略、前瞻研究;跨学科、跨领域;大数据、智能制造;军方背景、军转民;新功能、新应用。

结合我国纤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纺织强国”建设的具体目标,端小平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纤维新材料产业的创新将集中在功能性纤维材料开发与品质提升、生物基化学纤维的产业化、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和系列化等方面,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品牌与质量提升是行业发展要点。

关键词二:绿色发展

近年来,以可再生能源和资源为代表的绿色经济成为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以纺织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来说,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行业绿色改造、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是“十三五”时期及今后较长阶段的重大任务。纤维作为纺织产业链源头,其绿色发展进程对推动纺织工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科技大会上,围绕“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主题,来自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东华大学、浙江绿宇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等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读。

东华大学副教授陈烨提出,化纤行业的绿色发展可从绿色纤维制造和制造绿色两大维度来践行。

前者主要表现为原料绿色、产品绿色和使用绿色,即原料来源生态,产品使用与维护节能、低碳、环保,以及生命周期可循环。其中,绿色原料的主要出口为生物基合成纤维,产品绿色主要表现为循环再生纤维,使用过程绿色则与耐污易清洗功能纤维、凉感纤维、保暖纤维等的使用关系紧密。

后者主要指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加工过程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及高效率,如高效纺丝技术、有色纤维加工技术、纤维生态加工技术以及余热与废水、废气的回收综合利用技术等。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未来应进一步完善绿色纤维原料的应用与评价体系、绿色纤维产品的开发体系,同时建立面向下游的绿色功能评价体系及应用与品牌体系,实现专业化对接,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这需要行业协会以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协同推进。为此,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及国家纺织化纤产品开发中心联合打造了绿色纤维品牌标志,旨在通过第三方认证与管理的形式对市场进行规范,进一步激发企业开发绿色纤维的积极性,提高绿色纤维的社会认知度和相关产品的公信力,从而有效提升相关企业及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关键词三:高值化

化学纤维高值化是永恒的研究课题,随着科技进步及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与影响,纤维高值化的途径趋于多样化,比如工艺技术的重大创新、节能环保化、低成本化以及产品系列化、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纳米化、智能化和个性化设计等。

近年来,我国化纤行业规模稳步扩大,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常规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

“十三五”是我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的新契机,而纤维行业的发展仍需依靠大品种通用合成纤维。针对通用纤维领域现存的问题,来自浙江恒逸集团的专家王松林提出,纤维成分应由单一向复合、简单向多重构筑发展;纤维功能研究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创新设计发展。在通用纤维高值化进程中,应充分利用高分子科学、纳米材料、材料加工成形、化学工程以及界面物理化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关键词四:产业融合

在本次大会召开的前一天,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联合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召开了棉纺产业链论坛。与会嘉宾,包括行业协会领导、化纤与棉纺企业代表、研究机构的专家等针对再生纤维素纤维行业的发展运行、纤维素纤维的高值化发展路径、粘胶短纤的应用趋势以及新型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国产化进程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其中,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根据棉纺协会对50家棉纺企业调研,介绍了粘胶短纤在棉纺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生产、研发及市场等 3 个方面对上游粘胶纤维行业提出了改进意见;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庆章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体会,对我国发展Lyocell纤维提出了很多务实深刻的建议,一语中的。

关键词五:表优彰先

本次科技大会还对荣获2017年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 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的作品以及第一届“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 三联华鼎卓越基金”杰出工程师、优秀工程师、杰出技术工人和优秀工人奖的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其中,“耐服役自清洁协同双效应彩色碳纤维的高效和宏量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荣获2017年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 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评审团评价“该文为黑色碳纤维结构发色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装备研究所郝新敏等10人获得“杰出工程师”奖,上海聚友化工有限公司甘胜华等24人获得“优秀工程师”奖;江苏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海峰等10人获“杰出技术工人”奖,中国石化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王树霞等20人则获得“优秀工人”奖。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左)为2017年度“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 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颁奖

(来源:纺织导报)

纺织导报网站版权及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导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导报》,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也无法保证其内容之准确性或可靠性。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4463638转8850 电子邮箱:info@texleader.com.cn

纺织导报官方微信

intertext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