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卷首语

韧性

2025年11月28日

近几年,“韧性”成为形容经济和产业发展状态的高频词。这一原本属于心理学的术语,逐渐跨越学科边界,渗透进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甚至经济治理与公共管理的语汇体系。通过近几年的文献研究发现,进入2019年后,企业韧性相关研究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尤其是 2020年以后,受新冠疫情等全球性危机的影响,企业韧性成为管理学和组织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发文量迅速上升。

产业链韧性,企业韧性,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构建新发展格局、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抉择。202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开的《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培养更富活力、更具韧性、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企业”。这既体现了国家在风险治理上的前瞻布局,也揭示了组织内部机制重构的迫切需求。

韧性的打造非单点突破,而是一项系统工程。产业布局的战略调整,技术的升级突破,合作的深化与拓展,是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必要举措,也是提升产业链韧性、企业韧性的重要途径。

刚刚过去的10月,ITMA ASIA时隔20载回到新加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球纺织产业布局正在发生的变化 —— 从“效率优先”转向“兼顾效率与安全”,这一演进方向提示行业要进一步强化竞合思维,以网络共生保障体系韧性。

企业韧性是宏观经济韧性的微观表现,直接影响产业链的安全和韧性。在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增强企业韧性和产业链安全的重要路径。相对而言,上游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与水平对整个产业链竞争力和韧性的提升具有更为明显的溢出效应,因此,需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机制,以更好地发挥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的韧性溢出和协同效应。

未来,产业的竞争不仅有“大而强”的比拼,更有“小而韧”的较量,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协同、市场多元、生态重构等,多渠道、多路径统筹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形成产业独有的稳健底色和韧性潜能。

《纺织导报》执行主编 赵永霞


intertextile

纺织导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