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卷首语

破解就业招工“两难”困局

2025年7月23日

当前,制造业中高级技术工人群体平均年龄增加、高技能人才青黄不接现象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催生多种就业形态,由此形成的灵活就业岗位对制造业工人以及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产生虹吸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制造业“技工荒”问题。

纺织行业一直是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民生产业,但近年来也颇受技术工人短缺的冲击,“招不到合适的青年工人,车间里多是中年面孔”成为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不止在我国,全球纺织行业,包括意大利、德国等传统发达国家的纺织业也面临从业者老龄化情况日趋严重、年轻血液后继乏力的困境。

“技工荒”问题本质上是结构性人才错配问题。近20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我国人力资本在数量上快速扩张和积累,但人力资本错配现象却比较严重。近年来就业市场日益严峻,这种趋势却有增无减,很多年轻人宁可选择“就业新三样”也不进工厂。

新质生产力呼唤新型劳动者。劳动技能始终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与核心生产要素。202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需求,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健全职业发展体系,促进产业工人成长成才”。

新产业工人,已成为时代命题和产业重大课题。纺织行业正逐步由传统加工制造向高附加值领域延展,需要一大批能够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高素质产业工人。中国纺联会长孙瑞哲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与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第二十二次联席会议上强调“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形成行业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

如何推动工人队伍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产业需求更好适应?对于实体为本的纺织产业来说,需从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出发寻求解决思路。宏观层面,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产业工人成长发展平台,输送“能够促进知识转化、响应市场变化”的实用型人才;企业层面,升级人才培育体系,搭建切实明晰的人才成长阶梯,将知识从课堂渗入生产一线,在传统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开设契合产业新业态、新趋势、新需求的专题培训课程,培养新型技能型产业工人,要“招得进来”,更要“用得起来,留得下来”。

《纺织导报》执行主编 赵永霞


intertextile

纺织导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