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
利用再生纤维纺出优质纱线需要什么条件?Uster Technologies 将纺织行业的领导者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技术、数据和自动化的作用,以及当前在利用再生纤维纺纱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在乌斯特总部组织的小组讨论中,来自立达、Säntis Textiles、Otto Yarns 和 TVU 的专家们对现状发表了看法,并展望了纺纱行业的未来。
这不仅关乎机械设备,更在于重新构想生产工序,拥抱人工智能、数据与机器自动化,并建立全行业协作体系。当纺纱企业面临循环经济、客户满意度和盈利能力的多重需求时,一个共识已然明晰:再生纺织品的未来必须实现个性化定制、全面测试和通过前所未有的方式实现互联互通。
Uster Technologies 的纺纱厂管理解决方案业务领域副总裁 Stratos Fragkotsinos 主持了这场小组讨论,与会专家包括(从左至右):Säntis Textiles 公司的所有人 Stefan Hutter、TVU 公司的销售和采购经理 Thomas Franz、立达公司的纺织技术和工序分析负责人 Michael Will、Otto Yarns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Andreas Merkel。
标准与个性化:可靠性与多样性的协同设计
先进的设备是一个核心要素,让工程设计团队能够优化工艺并推动创新。来自领先制造商的设备虽然具有可靠性,但却无法创造独特的产品。“为追求与众不同和独特,我们通过开发自己的终端设备,开辟出了自己的道路。”Otto Yarns 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Andreas Merkel 表示。Otto 工程师针对特殊的应用,定制相应的设备。典型案例如“纺纱-针织”一体化系统,该技术将纺纱与针织工序整合为连续化生产流程。通过移除标准顶部组件并植入专利牵伸系统,这套原本组装用于棉纤维的设备被重新设计用于加工技术纤维。
再生纱线的生产带来了与原生纤维纱线生产截然不同的技术要求。Säntis Textiles 公司的所有人 Stefan Hutter 指出,行业亟需制定专门针对再生纤维的新标准,并主张 Uster Technologies 在此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最终,需要紧密的行业协作才能成功整合先进的生产设备、新定义的质量标准以及精确的质量控制系统。唯有如此,方能建立对再生纱线的信心,确保客户不仅信任产品的性能与一致性,更愿意为其价值投资。
调整纺纱工艺以适应再生纱线
利用现有纺纱技术可实现再生纱线的生产,既可通过调整现有系统来适应,亦可通过增加额外的加工步骤。立达公司的纺织技术和工艺分析负责人 Michael Will 表示:“纺纱厂必须回归基本任务,重新学习如何纺纱,从零开始,贯穿整个纺纱流程。”由于再生纤维特性变异较大,这种再学习过程至关重要,需依赖大量测试与数据收集:包括关键参数测量、工序变化验证,以及通过迭代式质控确保一致性。
客户对更高自动化程度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带来了双重挑战:一方面需要满足最大灵活性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应对互联自动化系统通常具有的刚性配置。在传统的纺纱厂中,将多台机器连接起来可能会限制工艺的适应性。然而,设备层面的自动化为提高灵活性提供了潜力,特别是在处理小批量生产时。例如,精梳机钳口距离的自动调整等功能可以简化设置流程。
数据与人工智能的作用
在再生材料的回收过程中,归类、分离和清洗是上游的关键操作,其中人工智能在模式识别与优化方面发挥关键作用。通过这种方式,人工智能可以优化材料回收流程,提升回收效率。另一关键领域是可追溯性,它确保产品可靠性,并构建全供应链信任体系。TVU 公司的销售和采购经理 Thomas Franz 指出:“对于染色等下游工序,可靠的认证体系必不可少。”
数据分析是这些工作的基础,但只有当整合全面的数据流时,它才能真正有效。这意味着需要连接纺纱设备与测试仪器(理想情况下跨品牌运作),以实现全面的过程监控。对纺纱厂而言,设备与系统的无缝协同至关重要,既能释放最大运行效益,亦可确保再生纱线生产的质量稳定性。
赋能未来始于技术合作伙伴的会面、探讨与协作。这是参加本次小组讨论的专家们的共识,乌斯特举办的本次活动已在此方向迈出第一步。
(来源:乌斯特)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4463638转8850 电子邮箱:info@texleader.com.cn
纺织导报官方微信
© 2025 《纺织导报》 版权所有
京ICP备10009259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5125号
Powered by Seek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