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11/6/2007
如果不能按照市场发展调整生产,传统优势就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广东省纺织产业链上高达22.05%的企业处于亏损,这一比例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6倍;而行业利润率则低至全国平均数的0.57倍,仅为2.20%.近年来纺织业利润低、赚钱难早有共识,但作为全国最大的纺织产业出口基地,广东纺织产业链盈利状况竟然在全国平均线以下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产业结构以低附加值、以量取胜的上游产品为主,乃是罪魁祸首。
统计显示,从纺织产业链各种产品的产量看,2007年1-8月广东非织造布产量51942吨,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14.08%,服装产量317169万件,占全国25.08%,其余大类均在10%以下。
这种产业结构的形成并非偶然。广东纺织业外近最佳贸易地香港、内享最早实施开放政策,加上广交会集聚效应,大量来样加工和贴牌生产企业纷纷入主,长期在全国纺织品出口中占据绝对比例,今年前8个月,广东纺织产业链出口比例高达46.26%.但这些企业的共有特点是劳动密集生产、产品利润率低、出口以量取胜、缺少知名品牌,一旦外部环境变化,最先受到冲击。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出口退税率下调及加工贸易限制政策,按规模以上企业出口交货值计算,1-8月全国纺织业利润损失约32亿元。同时,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目录》公布,列入目录商品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纺织行业共1539个税号增入,占83%,其中又以初级棉纺行业为多。广东这些最先感受到“春江水暖”的企业,这次则最强烈地感受到“寒冷”。
冷静来看,短期的“寒冷”并非坏事。纺织业已属于充分竞争行业,盈亏基本由市场决定。而国家一系列政策调整的初衷也正是在人民币升值速度尚不足以令行业集体“休克”的情况下,加速企业优胜劣汰,推动行业参与更高水平的国际竞争。
因此,在广东的地缘优势没有变,政策环境依然开放,广交会的集聚效应比以往更大,产业集群更完善的情况下,广东纺织行业最需要的不是再将出口额提升几个百分点,而是抓紧时日更新生产结构,淘汰弱势企业,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经突破7.5元大关时,留给广东纺织企业的时间并不多。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主办: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主管: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ISSN 1003-3025 CN11-1714/TS
姓名: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