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1/29/2012
产业用纺织品是指经专门设计、具有特定功能,应用于工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土工及建筑、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新能源、农林渔业等领域的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含量高,应用范围广,市场潜力大,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纺织工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技术进步成效明显,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已逐步成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国务院制定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加快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应用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调整结构的重点任务,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
“十二五”是我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是纺织工业实现由大变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绿色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等目标任务的确立,将为产业用纺织品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促进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增强纺织工业综合实力,更好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十一五”发展成就
(一)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2010年,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达到822万吨,比2005年增长124.9%,“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占国内纺织纤维加工量的20%,比2005年提高6.4个百分点。2010年产业用纺织品现价产值超过5000亿元,比2005年增长1.7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2%。2010年出口额13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5倍,五年年均增长19%。
(二)技术进步成效明显
非织造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大幅提高了产业用纺织品加工效率,降低了成本,扩大了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我国纺粘、水刺非织造布生产装备与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综合生产成本降低了20%。产业用经编和立体编织技术的进步,实现了风力发电叶片、卫星支架、火箭喉衬等异型材料的稳定生产,满足了航空、新能源领域需求。新型纤维应用技术的进步,丰富了产业用纺织品的品种,扩大了应用领域,芳纶、聚苯硫醚等高技术纤维应用于气体过滤材料,使过滤用纺织品使用环境扩展到高温、易腐蚀的复杂环境,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显著提高了滤尘效能。2010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5万元/人·年,年均增长率达18%。
(三)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产业用纺织品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企业20家,超过10亿元的企业10家。骨干企业在交通工具用、医疗与卫生用、合成革用、土工用纺织材料领域均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推动相关标准制修订和拓展市场应用等方面起到了引领作用。
产业集聚发展趋势明显,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福建、上海等六省市产业用纺织品产能和产量约占全国的80%,形成了浙江海宁经编复合材料、江苏阜宁过滤材料、山东陵县土工合成材料、湖北仙桃医疗与卫生用材料等主导产业突出的产业集群,集群规模化效应初步显现。
(四)重要领域应用效益显著
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医疗领域,病毒阻隔效率高的一次性手术衣、口罩等医用防护产品的开发应用,有效应对了“非典”、“甲型流感”等疫情,降低了交叉感染几率,提高了医疗防护水平。在节能环保领域,袋式除尘技术的应用可将火力发电的粉尘排放截留效率提高5倍以上,并能分离回收珍贵稀有金属,变废为宝。土工用纺织品在青藏铁路建设中的应用,对解决高原地质裂缝、冻土隔断、保温、防渗等系列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轻质高强的纺织复合材料在动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制造中部分替代了传统的合金材料,在减轻结构重量的同时,实现了节能降耗。
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机遇
1.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创造了机遇。随着全球产业分工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我国也将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产业用纺织品既与新材料产业密不可分,也是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配套材料,发展前景广阔。
2.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产业用纺织品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保障条件的改善,将拉动产业用纺织品需求持续较快增长。到2015年,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所用土工纺织品年均增长率将超过10%。未来五年,我国一次性卫生及医用纺织品年均增长率将超过15%,尤其是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总量已超过1.7亿,成人卫生用品的市场需求将成倍增长。目前我国袋式除尘在燃煤电厂的应用比例不到10%,远低于欧洲60%的水平,随着国家对粉尘排放要求的提高,袋式除尘应用将逐步推广,未来五年袋式除尘用过滤材料年需求增长将超过15%,2015年用量将达2000万平方米。
3.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是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发达国家传统纺织服装行业不断萎缩,产业用纺织品发展势头强劲,美、日等国产业用纺织品加工量占纺织纤维加工量的比例超过40%。我国纺织工业产能占全球的50%,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的比重超过30%,而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加工量只占纺织纤维加工量的20%。进一步发展传统纺织服装行业既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也面临国际竞争激烈、贸易摩擦加剧的压力。
通过加快发展产业用纺织品,不断开拓新兴应用领域,促进纺织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实现我国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重要举措。
(二)主要挑战
1.产需衔接不足。产业链协同开发不足,专用纤维原料、装备、制品及应用领域不能形成有效对接,影响产业用纺织品的市场开拓。生产领域的产品标准与应用领域的使用规范不够协调统一,产业用纺织品的权威检测和认证机构的缺失,制约产品进入高端应用市场。
2.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产业用纺织品企业数量多,对完整产业链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少,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中低档产品市场竞争激烈,高性能产品主要依赖进口或由跨国公司主导。
如国内一半以上纺粘非织造生产线年产能仅1500吨,近90%的6生产线是单一丙纶纺粘品种,而美国单线平均产能8000吨左右,主要是复合纺粘生产线。全行业研发投入少,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缺乏,行业技术服务平台缺失,制约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如国内企业生产的车用内饰纺织品只能为中低档轿车配套,高级轿车内饰材料由跨国公司提供,高端生物医用纺织品主要依赖进口。
3.国际产业格局调整加大我国发展高性能产品的难度。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和供应链整合优势占据着全球垂直分工的高端和主动地位,垄断了大部分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用纺织品市场。随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实施,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其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主导地位,加大了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进行结构调整发展高性能产品和进入高端市场的难度。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契机,以满足国民经济相关领域需求为导向,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自主创新,加强产需衔接,完善公共服务,注重环境友好,大力提升产业用纺织品关键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控制和高端产品设计应用水平,全面提高产业用纺织品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与相关领域健康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产需衔接。注重市场需求研究,加强产业衔接配合,形成部门协调、企业对接、跨行业协同推进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新机制。
2.以自主创新为支撑,加快技术进步。强化自主创新,突破制约产业用纺织品的关键共性技术装备,扩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应用,实现行业发展的高质量和高效益。
3.以骨干企业
主办: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主管: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ISSN 1003-3025 CN11-1714/TS
姓名: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