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4/9/2015
2月28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专家在北京对东华大学承担的两个“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低成本碳纤维制备的关键科学问题”和“熔体纺丝法制备纤维素纤维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结题评审。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顾问陈树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主任彭燕丽、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翠竹等出席了此次评审会。
第一个项目设计合成了专用的离子型结构增塑剂,采用常规熔纺工艺及设备制备了结构均匀致密、力学性能优异、部分分子内环化的PAN基碳纤维原丝;研究了预氧化过程中结构、组成及微缺陷等演变规律,优化了PAN基碳纤维原丝的预氧化工艺,有效减缓环化及交联放热反应,从而提高预氧化效率,获得成分合理的预氧丝,降低了碳纤维制备成本。
第二个项目研究了纤维素双螺杆原位改性直接熔体纺丝技术,优化出具有良好可纺性的改性纤维素增塑熔纺体系,获得了强度较高的增塑纺纤维素纤维;研究了纤维素高溶解度的新型复合溶剂体系,溶解条件温和,溶解度可达30%,溶液纺丝可纺性好,所得纤维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采用双螺杆连续溶解直接纺丝技术,通过对纺丝过程凝聚态结构演变规律和调控方法进行系统研究,解决了低温碱/尿素/水体系产业化中溶解度低、溶解温度低、凝胶时间短等关键问题,建立了中试生产线。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承担单位的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经过质疑和讨论,一致认为两个项目均已完成任务书规定的指标,研究成果对我国低成本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大规模发展以及纤维素纤维的高效制备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意通过结题验收。
3月17日,浙江理工大学承担的两个“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智能无循环提花织造方法研究”和“环境催化纤维降解染料的基础研究”在杭州通过了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专家验收。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部副主任张慧琴、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翠竹等出席了会议。
前者基于贝叶斯网络建模,根据设计规则进行多图案的推理布局,实现了有限个花型图案的智能化排列组合变化,并由此提出了自适应任务数据文件生成方法,以实现单台控制器与多台提花机之间的匹配,从而解决了智能无循环提花面料上机织造的关键技术问题。验收专家组认为,该研究成果为提花面料的创新设计提供了新的手段,丰富了提花面料产品类型,对提升我国提花面料设计与织造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后者设计合成了 3 类金属酞菁催化剂,选择适当的纤维载体,采用化学接枝、纺丝添加和表面负载等 3 种方法制备了催化纤维,探讨了所制备催化纤维的 6 种催化机理,发现了纤维载体的多种作用机制。项目实施期间,共发表SCI论文15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项。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研究成果为复杂体系中运用高级氧化法提供了新思路,对催化功能性纤维材料的发展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纺织导报)
主办: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主管: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ISSN 1003-3025 CN11-1714/TS
姓名: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