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09:15:33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新闻

面部防护装备:无限商机&转型压力

发表时间:3/3/2015

柴静的雾霾调查也引发了人们对面部防护装备的空前关注。个人面部防护装置是现实的需要,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从这点来说,我国个人防护装备(PPE)行业同时面临着无限的商机以及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1、个人面部防护装置市场具有巨大的拓展空间

据统计目前人类可接触到的病毒不下5000余种,且这一数据还在增长。依据WHO的统计,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0%的人群受到过敏性鼻炎的干扰,有70万人死于流感。生活中不经意的一个喷嚏,可产生4万个直径在0.5~12μm之间可能致病的液滴,而医院中97%的感染源于医用材料(主要是医用纺织品)。

而从我国来看,严重的空气污染带来的可吸入颗粒物正危及近6亿国人的健康。京津冀局部地区的PM2.5的浓度一度超过了1000μg/m3。不断更新的研究报告告诉我们,在PM2.5可吸入颗粒物分布中,PM0.5及更小的颗粒物的危害性其实更为严重。

近几年,防护面罩和呼吸器市场一直呈上升态势,随之而来的全球医用非织造布市场的年增长率亦持续保持在40%以上。面部防护装置已成为公共健康和周期性作业人员进行安全防护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因而过滤材料作为面部防护的核心技术必然会受到业界的特别重视。

目前,开发高成本收益的加工工艺、提高已投放市场的防护面罩的过滤材料性能是最切实有效的做法,而纤维原材料的选择也日益倾向于可再生资源。

聚合物亚微米-纳米纤维是过滤与分离领域最具市场潜力的新材料之一,而功能性聚合物纳米纤维,特别是抗菌纳米纤维已在高性能面部防护装置过滤材料上使用,在应对大气中的生物危害以及可能突发的流行病疫情方面具有实际价值。而普通消费市场上,消费者则更偏好具有可视性好、防湿防水、可重复使用、部件可置换、高过滤效率和低成本等特点的新一代面罩。

2、国内个人防护装备行业面临着提高品质和产品系列化的压力

现阶段,我国的个人防护装备行业尚未真正成型,基本沿用着传统劳动保护行业的经营理念,企业规模较小,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虽已有成百亿片呼吸器或面罩的名义产能,但进口和贴牌产品仍占据着市场的不少份额,国产防护面罩行业在产品系列及发展理念上均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从全球个人防护装备的技术发展现状来看,防护面罩和呼吸器的品种系列化特征十分明显。如3M公司开发的一次性呼吸器,其过滤介质采用抗静电微细纤维网,具有优良的透气性能;而可重复使用的呼吸器系列配置各种备件,使用简单方便且舒适,具有多用途特点,特别适宜在工业粉尘和气体污染环境下佩戴;第三系列是专门用于粉尘和气态物过滤的呼吸器。除上述几个系列外,该公司还可依据突发疫情提供特别的防护面罩,如3M 8210 N96型呼吸器,即市场上所称的H1N1型流感专用防护面罩。

在已经上市的英国Respro防护面罩的4个产品系列中,Sportsta系列适用于运动领域的活动人群使用,可屏蔽亚微米级的可吸入颗粒物;Benditscaf系列适用于对公共环境中烟灰粉尘以及刺激性的香气或恶臭气体的防护;City面罩是专为城市作业人群设计的,主要应对汽车尾气或灰尘;而Techo系列具有对亚微米颗粒物广谱的屏蔽功能,使用面较宽。

防护面罩的多品种系列化发展促进了跨行业、跨领域生产商的技术协作与交流。如Foss公司采用技术合作的方式,成功实现了抗菌面罩即“Fosshield”的商业化。“Fosshield”使用了Agion公司的抗菌剂,以回收聚酯瓶片原料制作的抗菌纤维由Foss公司提供,而抗菌防护面罩的设计和制作则由Nexera公司最终完成。这一案例再次印证了现阶段全球聚合物及其纤维材料技术领域的全新发展理念,即“全球性的合作与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

3、结束语

据统计,2013年淘宝网呼吸面罩和空气净化制品的销售额达8.7亿元,其中最贵的面罩价格达199元/个,最便宜的仅为1元/个(基本都为国产)。口罩是一种融品质与技术于一体的产品,虽然没有高贵和低级之分,但客观上来说,网上1元/个的面罩也反映了国内防护面罩市场的不规范和不成熟。

当前,我国非织造布行业产品品类齐全,产能、产量均居于全球前列,但市场亟需的高性能纺粘熔喷非织造布以及适用于非织造布深加工的功能性短纤维的开发还显得不足。据了解,截至目前,国内尚没有成熟的聚合物纳米纤维批量生产技术,与此同时实验室批量的产品应用研究则几乎无人问津,因此还无法为国内面部防护制品提供高性能的非织造布过滤材料。总之,国内防护面罩技术与市场尚待规范,我国个人防护装备产业的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摘选自《纺织导报》第1期   “高性能非织造布在面部防护过滤介质上的最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