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11/2/2007
中国因丝、茶而名扬海外,中国丝绸因商旅而泽被全球。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商业往来与文化交流的成功典范。丝绸之路进行的贸易是以有形商品贸易为特征的,如果没有高品质的丝绸产品为基础,那就根本无法建立起持续而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发达的丝织业和优质的产品是丝绸之路繁荣的根基。
中国是世界蚕桑的原产地,是世界丝绸大国,素有“东方丝国”的美称。而江南一带,以江浙地区为中心,自隋唐之后,就已成为丝绸的重要生产基地。
丝绸之路的真正起点,就在江南女子的织机上,就在江浙绵延俊秀的乡村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是丝绸生产孕育了后来的丝绸文明,正是江南的丝绸文化温润着丝绸商路几千年来的流光异彩。
而江南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母体,是中国丝绸名扬海外的起点和心脏。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可以将养蚕的历史追朔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时代,出土的文物中有木制、陶制的纺轮,打纬用的木机刀和骨刀。湖州钱山漾出土的绢片,是中国南方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经测定距今4700多年。而现在浙江嵊州正在挖掘的小黄山遗址已经让我们看到了10000年前的江南丝织文化轨迹和渊源。经过北京创意村陈放先生联合国内丝绸及历史专家研究考证发现“江南丝绸之路”作为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是在长期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所以“江南丝绸之路”和“江南丝路源头”作为一个新的丝绸文化概念今天能在嵊州这块土地上确立,具有鲜明的经济文化象征意义。
“江南丝绸之路”作为一个专门概念,在文化上表现为开放、开明与开拓;表现在经济上就是交流与合作,多元与交融;丝绸之路同样能反作用于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因为丝绸产业的发展最终使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成为民生富裕、社会详和、文化繁荣的江南代名词。为此,嵊州市将与江南丝绸之路沿线的各个城市一起倡议向联合国把“江南丝绸之路”沿途的丝绸文化古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如今,“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仅是中外商业交流史上的商品“丝绸”之狭义,更是一个经济文化象征符号。文化作为精神与物质的融合,将丝绸之路上的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丝绸之路上经济文化的交流不能简单地视为一种形式上的经济关系,而是一种充满文化意义的资源,是财富的占有、流动和互换。
江南丝绸之路沿线的县镇、乡村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丝绸产品,不同的丝绸文化,不同的丝绸故事,不同的丝绸人文风趣。这条江南丝绸之路是以种桑、织造、工艺等为核心的丝绸产业带,汇聚起种植文化、养殖文化、手工艺文化、丝织文化、织机技术文化等等。
因此,“发掘江南丝绸之路,探寻江南丝路之源”,不仅是一件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文化行为,也必将为中国丝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让世人以全新的视角,重审丝绸文明。
主办: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主管: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ISSN 1003-3025 CN11-1714/TS
姓名: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