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11/8/2007
摘要:棉纺织行业是我国纺织业中规模最大的支柱行业,生产能力及纱布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由于棉纺织工业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加工程度低,品种单一、趋同化;产品多年配套化、系列化水平不高;造成了大量产品滞销积压。另外长期困扰企业的根本问题是生产与市场脱节,制约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品种的开发。在国际市场中,中亚、南亚地区和美国目前对我国产品的竞争压力也在加大。因此,银行在向棉纺织行业投放贷款是应重视其风险。
政策风险
目前国家将继续对纺织行业等产能过剩行业进行控制,进一步加强信贷宏观管理,通过增加税收和提高利率降低纺织行业的利润,限制了棉纺织行业的发展。在经济过热时期,商业银行应注意把握对煤电油运相关行业的信贷投放节奏,加强对信贷风险控制。此外,针对当前信贷投放行业集中度过高的现状,商业银行需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信贷合理投向,以便防范和化解信贷资源在某些行业过度集中带来的行业系统性风险。
行业风险
棉纺织行业加工能力过剩,行业竞争日益加剧,资源约束也日益凸显。棉纺织工业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一方面款式新颖、花色品种对路的名优特新产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中低档产品多,加工程度低,品种单一、低档化、一般化、趋同化。以原料支配产品几年、几十年一贯制等老面貌还没有最终改变,配套化、系列化、水平不高,产品滞销积压。从长远看,产能过剩、出口减速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将加速行业重组和整合,国内棉纺织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众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效益差的小棉纺企业将被淘汰出局。
市场风险
从棉纺织产品的生产来看,长期以来困扰企业的一个根本问题是生产与市场脱节。企业离国内市场较远,离国际市场则更远,缺少必要的合理的媒介促使厂商直接见面。企业不了解出口产品的用途、技术要求,销往市场等信息,不了解国际惯例和竞争的规则,给生产带来极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信息不灵、市场开拓不力、不能适应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新态势。行业上缺少强有力的统计手段,信息残缺不全,营销网络不健全,出口市场过份集中,转口与间接贸易比重较大。现在虽然有了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手段,但网上的信息很少,又很不及时,产品缺少上、下游的沟通和了解,没有形成一条龙式的产品开发模式。以及,棉纺织行业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纺织企业外部压力仍可能会加剧。来自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劳动力低成本国家的对产品出口的强有力竞争。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对纺织行业形成新的影响。以上这些因素制约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品种的开发,不利行业的发展。
原材料供需风险
由于国内棉纺行业的棉花需求远大于产量,虽然国家进口棉花配额进一步放开,但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再加上原材料棉花价格的波动也较大,生产成本逐渐增加,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从而影响各公司的效益和偿债能力,进而影响贷款安全。
中金亿观点:
严把贷款准入关。针对棉纺织行业的现状,按照上级行制定的对该行业支持的标准及规模的贷款条件,严格掌握贷款的准入关,对符合条件的客户,支持其向规模发展,支持向高尖端产品发展。对产品单一、设备老化、管理落后的客户严格限制。
实行客户经理负责制,加强对客户的贷后管理。开户行要指定专人负责客户授信的日常管理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对客户的检查,掌握其经营和财务变化情况,并把重大变化的情况进行记录存档。
做好贷款的风险预警工作。根据客户的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对客户的授信总额、资产负债指标、盈利指标、流动性指标、贷款本息偿还情况和关键管理人员的诚信状况等,设置授信风险预警线,随时监控客户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定期对担保企业的情况进行分析,严密关注担保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如果担保人财务状况出现重大变化,经营业绩严重下滑,导致担保能力不足时及时采取措施,可向借款人提出更换担保单位,充分落实第二还款来源。如为资产抵押的贷款,也应定期对抵押的资产进行核实验证其合规有效性。
(来源:中国财经网)
主办:中国纺织信息中心
主管: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ISSN 1003-3025 CN11-1714/TS
姓名:
邮箱: